Notes:

  • 7K 短完。本文里一切艺术术语,如有,全系胡扯。
  • 周昉是盛唐著名画家,通常认为其代表作包括《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等。但《簪花》的服制其实是五代风格,并不是周昉的作品。除仕女外,周昉也画过佛寺壁画、《浑侍中宴会图》等其他题材。

只要爱人的面容仍铭刻于心,世界就还是你的家。⸺《我的名字叫红》


周昉到河中府拜见郭子仪,只偷眼打量了短短一霎,当即失去了兴趣。这个老人拥有一长串他甚至不会句读的堂皇官衔,却长着一张索然无味的脸。

怎么讲,倒不是说不好看。事实上正相反,那是他从未见过的,即便到了迟暮年纪也仍旧风姿端严的美男子。每一丝皱纹的线条都无可挑剔。然而那不是他喜欢看的脸。

他常去西市里看人,蹲在坊门口一看就是一天。他尤其爱看那些奇形怪状的胡人,番僧,昆仑奴,假使有人长着过于粗大的颧骨,凶神恶煞的眉毛,纹路崎岖的嘴角,他就忍不住跟着看上好几坊的路,只恨不能将那颗脑袋掐下来揣回家去彻夜端详。

而郭子仪的脸……分明是长了一张华岳庙神的粉本。他画他简直不用对着活人起稿,闭着眼睛都能勾个八九不离十。

过于端正好看,便失去了趣味。小时候他家在燉煌,常从学堂里偷跑出去,溜进佛寺里看画匠们描金刚,描力士,描伎乐天,描水月观自在菩萨。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每一笔都圆熟流利无懈可击。他坐在冰凉的地上,两手捧着脑袋看得出了神。而那匠人从高高的木架上爬下来,朝他疲惫地一笑,说,小郎君是贵人相,将来不要学我们。

周昉面露真诚的惊讶,为什么?你画得多好呀。

老画匠摇头。只是画工罢了。你记着,精美无缺的作品从无署名。你要画出专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瑕疵。


周昉前来河中,是奉天子之命为朔方军诸功臣传写真像,以备图形凌烟阁。第一天他画郭子仪。老人十分敬业地穿了全套官服,束上御赐通天犀带,抱着笏板正襟危坐大半个时辰。然而这一套仪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功效。画到最后,周昉和郭子仪都打起盹来。有人忽然闯进厅中,吵醒了心猿意马的画师。周昉猛地惊醒,手一抖,炭条在画上划出一道粗长的黑迹,正穿过那张周正端严的脸。

老人也醒了,微怔了一下,礼节性地向画师询问:完了?要不要我看一遍?

周昉没说话。刚刚闯进来的李怀光厉声道:“你行不行?把脸都涂坏了。”

“那个可以修的。”他面不改色地解释这不是成品,将来还要透稿,一面拿细绢去擦。可惜炭迹过于粗重,一通下来将脸都抹黑了。到这地步,画师难免心里惴惴,生怕秀才遇到兵。然而那位粗枝大叶的将军多看了一眼画稿,登时闭口无言。

像。太像了。

一旁的浑瑊始终安静不语,这时候凑上来细细看一回,又细细端详一遍主将,怯怯道:“形容是不能更像了。但我听说……肖像贵能摄神……”

周昉心里咯噔一声,瞌睡一下子就醒了。这个年轻人看上去客气得过分,一双蓝眼睛却毒得吓人,一针见血地戳中这幅画的致命伤。

可他没法当着老人的面给他解释:他那一管鼠须笔惯能勾魂刻骨。此画无神,那是……那是郭子仪的问题。


第二天他画浑释之。换了浑瑊坐在对面,向画师道:“人都说我像阿爷年轻时,只他眼睛是黑色,你记着。”

年轻人起初僵着一脸温厚可亲的微笑,不到一刻钟就忍不住求饶:“惭愧,我笑不动了。”

周昉怜悯地扫他一眼,说,将军不用一直笑的。况且……凌烟阁图形,也不能笑。

浑瑊面露惋惜的神色:“阿爷笑的时候眼睛是弯的,特别好看。”

“那他有没有什么时候特别难看?”

“啊?!”

周昉专注地看了一眼年轻人惊愕的表情,不动声色地在眉心和颌角增删几笔。

浑瑊还是认真回答他:“是邙山之战的时候,蕃浑部贪图钱帛,中了贼军的诱敌之计。阿爷喊破了喉咙,叫大家不要抢,不要去追,没有一个人听他的。就那次,阿爷亲手砍了十来个亲随,都是跟了他半辈子的叔伯……脸色像死人一样……可是,一点用也没有。我们还是败了。⸺那之后李太尉去了徐州,阿爷回灵武领留后。我就……再没见过他们。”

周昉听完,似乎并没有什么触动,只敷衍地应了一声,然后乍停下笔:“那我应该见过令尊。”

“是么?”浑瑊几乎坐不住,又不好意思乱动,只得伸长了脖子好离画师更近一点。

“广德二年吐蕃陷凉州,我逃到灵武时只剩下半口气,幸得长官收留,治好了我的伤。那人听说我是河西衙内,特意见我,说,他有个儿子和我年纪相仿,跟着仆固怀恩屯军汾州,不忠不孝,很不成器。”

浑瑊起初听得入神,眼角都泛起水光,及至最后一句,陡然如坠万丈深渊。惊悸痛苦和难以名状的悲愤转瞬间吞噬了那张平日里温柔可亲的脸。他霍地站起身冲到画师面前,伸出一只手似要去抓对方的领口,用尽全身力气才忍住,最终只痉挛地攥紧他左边的衣袖:“你……你诳我……你一定在诳我!”

画师面不改色地盯着那人像狂怒的掠食动物一样扑到自己身边,左臂几乎被捏断,右手里的炭笔却仍旧沙沙响个不停。令人窒息的片时静默过后,他轻柔地放下笔,朝青年咧嘴一笑。

“好了。”


下一个刹那浑瑊看见案上的作品,终于反应过来。一摔手,还没来得及笑,眼泪刷地一下涌了上来。

“你果然诳我……你……你坏死了!”


第三天郭子仪把浑瑊支出去校旗,然后叫来一群仆骨部老兵,围着看周昉画仆固怀恩。

众蕃卒头一遭做这种任务,一个说胡子要俊,一个说鼻梁要高,再一人说左边额角上有伤疤,当场有人纠正说伤疤在右边,七嘴八舌夹着突厥语嚷成一团。周昉不急不恼,就静静坐在案前听。郭子仪被吵得脑仁疼,清清嗓子,问,郎中从哪里画起?

周昉说,眼睛。

郭子仪踌躇一下,说,我见人家都是最后点睛。

周昉说,也行。那么你们给讲一下,仆固太保像什么?

众人愕然:什么像什么。

周昉的眼睛向上翻了一下,好像在思考怎么给他们解释,然后一拍脑门,从行囊里抽出一卷小像,挂出来,问众人,你们看这是谁?

老朔方军们异口同声:王忠嗣。

郭子仪另辟蹊径问道:他也上凌烟阁?

周昉黯然摇头:“没。这是以前给我大哥画的。就给你们演示一下,譬如王尚书,我画他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一只苍鹰。”

郭子仪装作思考了一下,说,哦。

“它在天上飞的时候,连翅膀都不用扇一下,但是你知道,吐蕃人看见就要趴在地上跪拜。”

郭子仪想说,啊?!好在人老了反应慢,及时刹住了。

他又看了那张小像一眼,心里却陡生奇怪的念头,好像自己忽然变成一只鼠兔或者一只安禄山,正在画中人的俯瞰之下瑟瑟发抖。

他恍然,说,噢……

周昉见蕃卒们犹一脸迷惑,又掏出一卷画像挂起来。参加过两京之役的将卒们立刻认这个瘦小的汉子:王思礼。

“我画他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一支算筹。”

噢!众人恍然大悟。明白了,怪不得他这眼神,好像我还欠他一贯钱。

对话期间周昉手里一直没闲。起初他笔下刚出现某个五官的轮廓,便有人指手画脚,这里不对,那里不好。画师海纳百川地接受一切外行的,无礼的,相互矛盾的评论,画了改改了画,改过来又改回去,始终没有流露过任何一丝不耐烦。天色渐渐暗下去,他笔下一个硬汉的身影渐渐显山露水,而室内的嘈杂喧闹也终于平息下去,似乎已经没有一个人可以再挑出哪怕一丝的毛病。

郭子仪问,要点灯吗?周昉左手拿手背按着白绫纸,右手悬停在眼睛的位置上,问大家,你们想好了吗?


一个老卒说,狼。他像狼。

暮色笼罩的角落里有人窃窃私语。周昉搜罗了一下自己有限的突厥语词汇,大致辨认出他们在说那头鄂尔浑草原上幽灵般的苍眼狼王。

一个少年梗着脖子说,阿叔像那匹红鬃烈马,比沙暴还快,只一沾鞍鞯就要踢人,照着胸口一踢一个窟窿。

女人将少年揪坐下来,照着头顶不轻不重拍了一巴掌。女人哑着嗓子说,他像河阳浮桥,用着时千军万马横冲直撞,用不着时照着索子一刀砍下去。就……

老卒慌忙打断她:这是长安来的郎中。你胡唚什么。

周昉听他们一一说完,面无表情地转向凝神沉默的郭子仪。

“他像……在黑夜里爬山……”老人语法混乱,然而喋喋不休,“只上不下,知进不知退,怎样的峭壁都毫无惧色。若是有人挡在他前面,看都不看一眼,只管揪着脚脖子将人扔下去。到天明时,满以为一览众山小,四下里一望,却只见每一面都是万丈悬崖。”

周昉把眼珠子从左边转到右边,右边转到左边,他并没有画完仆固怀恩的眼睛,却对大家说,好了。


第四天郭子仪以为完事了,设宴答谢画师。

主将身后挂着三幅图形的草稿。往来人等都凑过去看,一个个赞叹不已。却不料酒过三巡,仆骨部和浑部的后生们一言不合翻了脸,三五个人在画架下面扭打起来。

郭子仪揉着太阳穴,无力地唤了声,怀光。

只见一个阴鸷的男人缓缓站起身,缓缓走过去,一声不响地踩住了最先动手的那个人的脖子。

“丢人现眼。都给我滚出去。等画画的走了再发落你们。”

男人一把拉开房门,凌厉的朔风卷着飞雪呼啸而入,在座宾主各自打了个寒噤。

周昉吃到一半忽然举着筷子出了神,电光石火地一闪念,抓来一片擦手的麻布,摸出炭条,冷不防盯住了李怀光的眼睛。

“可巧……还要画一个李光弼。谁来给我讲讲他?”

浑瑊先奇道:“令尊不是河西押衙么?你没见过李太尉?”

“你说天宝年间……我才十几岁。”周昉微微一耸肩,“况且,我见没见过他,并不重要。”

李怀光一拧眉头,挡在主将前面:“那也该去找他家人。他早不是朔方军的……”

“他就到下辈子也是朔方军的人。”郭子仪打断他,随即转向周昉,犹豫了一下,“你……随意画罢。我看着。”


闲杂人等宴罢退去,周昉拿案上杯盘草草压住画布,照旧用左手手背按着。室内一灯如豆,微微蜷曲的手指在白麻上投下一道道狭长的影子。他就在这些浓重的阴影之间慢条斯理地画李光弼的脸。郭子仪屡次问他要不要多点几盏灯,他都说,不要。

时间过去了很久,笔下只有几组支离破碎的线条。而老人的眼神失焦于窗纸之外某个看不见的地方,始终没有说话。

周昉觉得他可能需要一些帮助,于是轻声问,你……梦见过他吗?

老人努力看着他,惶恐地说,你想听吗?

周昉心里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他品味了一下,好像是……怜悯。

“我梦见给他梳头,梳到哪里,哪里的头发就全变成白色。⸺他的头发一直很好,白的很少。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两鬓飞霜的样子。

“我梦见他的脸被砍了一刀。我给他缝。缝不起来。全是血。什么都看不见。鼻子眼睛都被血淹没了。还是得缝……每一针下去都像喷泉一样流血……

“梦见握着他的手,从指尖开始,一点一点变成枯骨。我慌忙往上摸过去,一节节的指头,一寸寸的手掌,然后是手腕,小臂,都变成骨头。我想摸摸他的身子,就算明知道这样会杀死他……可是摸不到。就只剩下手,没完没了的手,没完没了的骨头……

“对不起。我知道这对你毫无用处。”老人将自己的脸埋进枯枝般的双手中间,声调绝望如找不到家的孩子,“怎么办……我……忘记了他的样貌。一丁点,一丝一毫,都想不起来了……”

在他独白期间周昉一直专注地凝视他,注意力却似乎只集中在老人的脸上,丝毫不关心他所描述的那个亡灵。当老人无措地抬起满是泪痕的脸,画师恍然大悟般惊呼了一声,噢……

周昉噌地站起身,从架上取回郭子仪像的画稿,不由分说按在案上开始大删大改。是在那一个瞬间他终于穿透老人脸上完满无缺的面具,得以窥见一个衰败、疲惫、遍体鳞伤支离破碎的灵魂。

油灯燃尽的时候他伸展了一下僵硬酸痛的肩颈,在骤然降临的黑暗中审视自己的杰作,愉快地说,好了。


老人仍未回到他们的世界里,自始至终没有任何反应。直到周昉起身收摊,摸到桌上几乎还一片空白的李光弼像,不免稍微有点尴尬地挠了挠自己的耳朵。

“令公……”他试图做最后一次努力,“你觉得,他像什么?”

郭子仪没有看他,却突然被飞雪敲打窗棂的声音惊醒,神经质地抬手撕下一大片窗纸。廊下的灯光裹着夜雪倾进室内。一片雪花飘落在白绫纸上,缓缓融化成细密微小的水珠,缓缓渗进纤维的纹路里,濡湿了画中人苍老的脸颊。


周昉辞别河中府时婉拒了主人准备的丰厚礼品,说自己力气小,提不动那许多钱帛。

郭子仪大手一挥,说,这值什么,我再送你一个仆从。

“不不不不行。我力气小,万一他在路上打我……”

画师费了好一番头痛才终于推掉这份好意。李怀光在旁边冷眼拈掇了半日,嗤笑道,这郎君细皮嫩肉的,哪像是军府里长大的人。听说你父兄都从军,一个弟弟十七岁就捐躯国难。你可好,画一辈子的胖女人?

周昉委屈地抿紧了嘴唇,却没有辩解一个字,摸了摸行囊里的王忠嗣画像,爬上马背独自启程。



第二年郭子仪入朝,正赶上凌烟阁修葺一新,添置了一批中兴功臣的像赞。于是这一年的朝觐典礼在延英召对和三殿赐宴之外又增加了功臣登麟阁的新项目。

凤翔节度使李抱玉扶着郭子仪登上高阁,两人一路瞻仰,一路品评。在有些地方他们会长时间停留,分享一些共同的烽烟记忆;在另一些肖像的下面就只心照不宣地谈论一下画工,就好像他们真懂似的。还有一些人像的前面,两人都不说话,连眼神也不碰一下,微微一躬身就算过去了。

他们很快找到了李抱玉的肖像。看上去比本人年轻许多。不只是光洁的额头和脸颊,更因为有那样一种动物般天真出尘的神态。李抱玉满心得意地向郭子仪说,你们都说韩干画人物不如周昉,可你看,周昉对着我画了好几天,怎么都画不好,气得快哭了。找来韩干才救了场。

再往前又看到了浑释之和仆固怀恩,不知有意还是无意,两幅画正挂了个面对面。郭子仪早见过草稿,只赞叹勾描皴染巧夺天工。李抱玉一见之下却难免惊异地掩住嘴。

分明是拥笏垂鱼的衣装,正襟危坐的姿势,本该四平八稳庄重肃穆。而画中人四目相对,却是一派剑拔弩张。仆固怀恩峥嵘的眉宇间洋溢着不可一世的骄矜傲岸,紧绷的唇角又悄然勾出令人胆寒的杀意。浑释之昂然望向对方,眼里燃着背叛与被背叛的愤怒,辜负与被辜负的痛苦,又在惨烈的生命终章里迸出灼人眼目的强悍不屈。

国史里再怎么用尽曲笔,单这两幅画就足以让浑释之殉国的真相昭然若揭。

李抱玉直看得胸口憋闷,躲到窗边去透气,方觉后背满是冷汗,贴身单衣都湿透了。

郭子仪没有说一个字,只在他背后发出低不可闻的叹息。


再往前走,又见一对相向布置的画像,这回李抱玉连掩都掩不住,大张着嘴望向郭子仪,无声质问:这也行……?

郭子仪隔着宽袍大袖攥紧了他的手腕,死命将他要发出的声音捏回去。行的。他也用眼神回答,鱼朝恩和程元振都是中兴功臣。你不能歧视残疾人。

李抱玉一个深呼吸,拔腿继续往前走。到了郭子仪的画像前面他们终于松了口气,不用再打眉毛官司。李抱玉看了画又看了人,笑道,令公这样好看,我只道画都画不出来。谁知不但能画,竟还……他歪头思索了一下措辞,说,竟比真人更有神。

画中人有神像一般无懈可击的面容,和神像一般端正工整的眉眼。李抱玉起初只觉“有神”却难以言明是怎样的神,端详许久也看不透,却在视线移开的那一瞬猛然省悟:画中人的眼里,流淌着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柔韧绵长永不枯竭的悲伤。


再往前就只剩雍王太子了。李抱玉却退回几步,咦了一声,指着郭子仪下首那幅画问,这是谁?

郭子仪看傻子一样瞪着他,说,李太尉呀。

临淮太尉?李抱玉一字一顿,难以置信。然而读了题款,算了算排名,好像也确实再没别的解释。他努力看着肖像的脸,似有某个角度依稀照见眼中森然凛然的一痕刀光,然而五官轮廓实在连一丝影子都没有。

“令公……”李抱玉的人生都被颠覆了,“恕我直言,这实在,一点也不像。”

人老了,记性变坏总是难免。他只是痛心于……老人大概是被画师骗了。

郭子仪全不介意,一抬下巴指了指他身后的方向,说,像不像又有什么要紧。我觉得这样挺好。

李抱玉照着他指的方向一回头,只见鱼朝恩和程元振一左一右和他大眼瞪小眼。他恍然大悟,噢……

把李光弼的真容跟这两位挂一起……他想了想,觉得,不堪设想。



二十年后周昉再次造访河中府,为奉天定难功臣浑瑊传写凌烟阁图形。

画师仍是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温吞脾气,见到主人时却笑得像孩子一样开心:“真好啊,你一点也没变。”

“你也是。”浑瑊忍俊不禁,“所以你可以拿我阿爷的画稿来充数了吗?”

周昉仔细打量他的眼睛,看了很久,说,你们不一样。我想画你……想家的样子。

他在河中停留了很久,并不急于动笔,却忙里偷闲画仕女,画孩童,画笙歌聒耳的夜宴。画中人漫不经心地逗弄狮子狗,或是闲倚在凭几上饮酒;妇人不端不正地抱着琵琶,男人在和不端不正抱着琵琶的妇人调笑。浑瑊每日公务结束,便到客馆里看他绷绢,勾线,分染,皴擦,用细如蚊睫的笔触耐心地点亮金步摇上嬉戏的光影。他知道那人画的是他们再也回不去的燉煌和凉州,开元和天宝,童稚和少年。他也曾在画师的怂恿下亲自尝试,可是太难了。他能开成石的弓,却拿不稳一支几无重量的衣纹笔,面对自己涂抹的糟污狼藉笑得满地打滚。


“我家世居陇西,兄弟三个都是十五岁从军。轮到我时,正赶上哥舒翰去打石堡城。大哥带着我。石头从山崖上滚下来,乒乒乓乓砸着兜鍪……大哥把我按倒,拿身体护在我上面。

“我拿回家一纸策勋的制书,还有大哥的横刀。

“我力气太小了。千方百计,拼死拼活,也没能把大哥背回家。

“那之后,我一碰到兵器就发抖。……被人笑话得多了,也就习惯了。

“后来我父亲做了河西节度使。至德二载凉州兵乱,父亲把我和三弟藏在酒窖里。等了两天,上面脚步声停了,我们费了好大力气才把酒窖的盖子推起来。

“父亲的尸体压在上面。他被砍了三十多刀。

“三弟那时候也就比横刀长一点点,硬是拿自己的手抹在刀刃上,割下来一根指头,发誓要给爷娘报仇。

“广德二年他十七岁。吐蕃打破了凉州城。三弟一张弓,一壶箭,一路射死了几十个人,直到护送我逃出去。

“他不跟我走。我见他最后一眼时,他的脖子已经中了两箭。

“他说,哥,你活着,我们就都活在你的画里。”


周昉讲这一切的时候嗓音时常颤抖,笔下的衣纹却没有一丝波折。他的全部精神都集中在绢帛细密的肌理上,毫不在意有没有人在听他的故事。他在画一幅《浑侍中宴会图》,主人的面容他从未见过,但脸上那种温暖又悲伤的神情让他感到无比亲切熟稔。直到天色暗下去,他的眼睛干涩难忍,终于描完最后一条发纹,抬头向浑瑊笑道,好了。

浑瑊一直安静地坐在对面,两手捧着脑袋目不转睛地看他画画。在画中那场盛大的宴会上所有宾客都长着陌生的脸,然而他毫不费力地认出了这一世里他爱过又失去的每一个亲人。

周昉起身的时候浑瑊用力抱住他,像抚慰幼童一样轻拍他的后背。画师微笑了一下,在战争降临后的许多年中第一次落下眼泪。


“我从凉州逃到灵武,只剩下半口气,幸得长官收留,治好了我的伤。那人听说我是河西衙内,特意见我,说,他有个儿子和我年纪相仿,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他一生最大的骄傲。”


后院里的梨树铺天盖地落着雪白的花瓣。一片片拂在窗棂上,敲出绵密晶莹的,耳语般的,宛如雪夜里万物寂灭复又重生的细碎声响。

(2021.06)


番外

韩干与周昉俱有盛名于时。郭令公婿赵纵尝令二人写真,赵夫人观之,云:“前画者空得赵郎状貌,后画者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姿。”后画者昉也。是日遂定二画之优劣。

无何,昉至凤翔写李司空抱玉像以备麟阁。司空善养名马,使昉诣厩摹之。惜非所长,不得尽其妙。司空颇怏怏。至图形日,凡易十稿,终不惬。韩干闻之,驰至凤翔,一见司空辄喜。片时稿成,宾主尽欢而罢。

韩干者,长安人,以善画马称。


  • 周昉的生平考证见旧帖。关于他的史料一度只有一个可靠性不明的《唐朝名画录》,但近年出土了他祖母高氏和弟弟周晓的墓志,让人对他的家族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 在《唐朝名画录》中提到周昉画壁画:【落笔之际,都人竞观,寺抵园门,贤愚毕至。或有言其妙者,或有指其瑕者,随意改定。经月有余,是非语绝,无不叹其精妙为当时第一。】一个专业画家面对一群非专业人士的指手画脚始终保持情绪稳定,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这些人甚至不是甲方。我是觉得他脾气真好。这是本文中周昉性格刻画的主要依据。
  • 周昉家确实世居陇西,其父是河西节度使周佖;他哥哥确实参与石堡城之战(但没有死)。历史上周晓和周佖都死于至德二载凉州兵乱,当时周晓只有17岁。文中让周晓多活几年,死于广德二年。周昉确实画过《浑侍中宴会图》。《唐朝名画录》里也确实提到周昉只善画人物,不善画鸟兽景物。
  • “移其神气”“得情性笑言之姿”;这是当时对周昉肖像画艺术的赞誉。本文中他画李光弼,不画皮而画骨。相应地,郭老师对临淮的记忆,是不知面而知心。
  • 郭老师的三个梦都是死亡的象征。他缺席了爱人的死,因此会在潜意识里自虐式地一遍遍弥补这个缺憾。
  • 浑释之的史料很零星,但能看出来他在安史之乱期间一直和仆固怀恩并列为郭子仪的左膀右臂。仆固怀恩叛归灵武时杀死了浑释之。